![]()
從重慶主城社區到三峽庫區歷史老街,從社區改造到片區城市風貌修復,重慶設計集團所屬子企業重慶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市建科院”)深度參與舊城改造和社區更新,憑借暖心巧妙的建筑設計、嚴謹專業的技術服務、盡職盡責的國企擔當,為舊城繪就煥新畫卷,為社區留存歷史記憶,為重慶的城市更新寫下生動的時代注腳。
設計順應 民意社區改造方案與庫區文化相融
社區的改造方案不是推倒式的重建,而是將百姓最關心、最急迫解決的問題,用現代化的設計手段結合“修舊如舊、建新如舊”的更新理念呈現出來,在完善社區風貌的同時留住歷史記憶。
![]()
獅子壩片區改造設計效果圖
忠縣十字街社區獅子壩片區作為三峽庫區唯一留存的半灘原貌老縣城的一部分被保存下來,由于年代久遠,加上缺乏管理維護,老街居住品質低下、環境差,周圍居民樓殘損嚴重,僅夠五六人并排的通道成了菜農扎堆擺攤的市場,管理混亂、衛生堪憂,一度讓居民“愛恨交織”。來自市建科院設計師“妙手回春”的改造設計方案讓這里發生了改變。
為實現“修舊如舊、建新如舊”的社區更新理念,市建科院對小區進行了全面調查研究,深入挖掘忠縣老街的文化脈絡,了解當地居民的需求與問題,定制出一套科學合理的改造設計方案,將落實居民的合理意愿貫穿于工作始終,最終落腳于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設計改造以整體保護與復興老街為前提,圍繞“一帶”(忠州老街文化休閑帶)、“一廊”(漢闕廣場藝術景觀廊)、“一心”(老城區人文生活中心),從市政配套、外部環境、建筑問題、公共樓梯、功能構建、專項六大類多方面進行改造提升,打造老街集市空間、資產改造空間,新增停車區、休閑空間、口袋公園等,保留文化遺存、還原文化空間和業態、再現老城原生態生活場景與人文氛圍。
![]()
獅子壩片區改造設計效果圖
改造后的獅子壩片區逐漸熱鬧起來。陽光穿過充滿年代感的街巷,映在干凈整潔的石板階梯上,拾階而上,兩側是完善的社區配套設施、休閑健身功能齊備的社區口袋公園、民宿、茶館、壁畫、各具特色的商業小店……這條擁有2300多年歷史,承載著許多忠縣人鄉愁記憶的忠州老街,經過為期一年多的精心打造,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吸引各地的游客前來沉浸式體驗鄉愁,感受其獨特魅力。
除了忠縣獅子壩片區改造設計以外,市建科院參與設計改造的項目還有很多,從渝中區大坪大黃路片區、解放碑魯祖廟片區到墊江縣桂溪街道春花片區等,貼心的改造不僅升級了社區環境,更維系了居民心中的那份歸屬感,曾經的老鄰居們愿意時常回來看看,在熟悉而又嶄新的家園里,感受撲面而來的新生活氣息。
專業檢測護航 推動老舊建筑“有機生長”
城市更新,讓百姓眼前一亮的是風貌改變和環境提升,但在“看不到”的建筑內部,隱藏著確保老舊建筑“延年益壽、有機生長”的關鍵技術。
在重慶市2023年美麗宜居示范鄉鎮樣板——黔江區太極鎮,老街片區經歷了一場深入肌理的綜合改造:一條總長度34米、寬10.5米的雙車道市政橋梁建成通車,解決了居民多年來跨河交通的難題;社區19棟樓進行建筑危險排查,房屋外立面風貌統一翻新,面積達9500平方米;太極廣場濱河路路面新增近500平方米的青石板……一座房屋風貌統一、出行交通便捷、社區環境優美的宜居新鎮呈現在大家面前。
“優美的鄉鎮風貌能維持多久?建筑材料是否經得住風吹日曬?橋梁是否穩固安全?這些是我們關注的焦點。”全程參與檢測的市建科院項目負責人說。
在改造更新的過程中,市建科院檢測團隊完成了市政橋梁上小到一粒沙子、大到成橋載荷試驗的全生命周期檢測任務,對老街房屋風貌翻新所用的乳膠漆、防火涂料、水泥、砂漿、鋼絲網、空心磚、鋼筋、混凝土等建材進行了全面檢測,筑牢人居環境的安全底線。
“對地基、結構、防火材料的每一項檢測,其意義遠超數據本身——它關乎的是市政橋梁的百年大計,是千家萬戶的安居樂業,更是災難面前的生命防線。這是我們的專業所長,是一絲不茍的技術排查所承載的千鈞重量,也是我們護航城市更新的信心與底氣。”
![]()
美麗宜居示范鄉鎮樣板黔江區太極鎮
這樣的成功實踐僅是市建科院服務城市更新的一個縮影。作為“建筑全科醫院”,市建科院以專業檢測技術助推社區更新和舊城改造,在全國自建房安全專項整治工作中,市建科院專家團隊赴重慶10多個區縣、20多個鄉鎮街道開展自建房房屋安全督導檢查,累計排查自建房534.24萬棟,通過提供精準全面的“診斷”與“治療”方案,有效破解了老舊社區改造中的技術難題,為社區更新注入了科技內核,為提升城市功能、改善民生福祉做出了關鍵性貢獻。
監理過程全覆蓋 老舊社區改造“全面開花”
如果把城市更新工程比作一個“大家庭”,那么承擔繁復任務的“管家”——監理工作貫穿項目始終。憑借專業建筑技術和項目管理能力,市建科院監理工程師們深度參與老舊社區改造過程的每一個細枝末節。
在“紅球壩——棗子嵐埡”片區老舊小區,改造不僅要解決部分房屋結構不穩定、建筑外立面破舊且造型不統一、違章搭建嚴重占用公共空間、社區配套設施年久失修等問題,還需整體考量改造工程對居民正常生活所帶來的影響。
在實施過程中,市建科院監理團隊深入住戶征集改造意見,將民生訴求與文化傳承理念共同納入改造方案考量。在外立面翻新過程中,為減少設備配重對老房屋建筑主體的損傷,改屋頂吊籃作業方式為搭建腳手架作業,并嚴控工期進度;在建筑外立面統一設計方案實施中,結合房屋狀態和現場實際情況,靈活處理與實際不匹配的施工細節問題;通過勸導拆除違章建筑釋放公共空間,新建出行通道、文化墻和兒童游樂園等,挖掘轄區歷史文化底蘊,打造特色文化節點空間,展現社區人文風采;針對加裝電梯工程,提供了從方案論證、施工協調到驗收交付的全鏈條技術支持,以專業保障并有效化解居民出行難題……這種“咨詢式監理”模式,確保了社區改造過程既尊重歷史文脈,又精準回應了居民期盼。
![]()
利用公共空間改造的全民健身場所
作為渝中區老舊小區改造工程的核心參建力量,市建科院還深度參與了渝中區18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的監理工作,渝中區也成為了2025年全國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推進速度最快的區域之一。自2018年重慶市啟動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試點工作以來,市建科院承擔的社區改造項目遍布重慶各區縣,下沉至鄉鎮街道,以國企擔當實現了改造區域與項目類型的“雙覆蓋”,以全程化、精細化、創新化的監理服務,讓社區向著更“安居、適居、宜居”的方向“生長”。
![]()
市建科院牽頭編制的《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建設標準》獲市住建委批準發布
此外,市建科院還分別于2020年、2021年、2025年主導牽頭編制了《既有建筑增設電梯技術標準》(DBJ50/T-358-2020)、《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建設標準》(DBJ50/T-376-2020)和《老舊小區消防安全評估標準》(DBJ50/T-512-2025)三項關于城市更新的地方標準,不僅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標準空白,也將重慶在城市更新中積累的系列“試點經驗”集成為“標準模式”,將標準化的技術語言轉化為居民可感可及的幸福體驗,確保了改造工作的科學性、規范性與可持續性,為探索中國特色的城市更新路徑提供了寶貴的“重慶樣本”。
夕陽西下,忙碌一天的上班族乘坐社區新增設的電梯回到家中;老街的孩童在社區口袋公園里游戲玩耍;人民廣場上的游客舉著手機與華燈初上的大禮堂拍下合影……
市建科院與這座“煥然一新”的城市一起,繼續講述著充滿歷史人文印記的城市更新故事。

